近6公尺长的小肠一直被视为检查的「黑暗地带」,不少患者在胃镜和大肠镜检查未发现出血病灶后,就不再进一步接受检查,直到出现贫血症状,就选择输血,结果病情一直恶化;利用推进式气囊小肠镜能让内视镜进入更深位置,几乎可检查完整小肠,甚至可进行治疗。 彰化秀传纪念医院胃肠肝胆科主治医师李炯宏表示,一名65岁男性出现腹痛、解黑便情形,也常感觉头晕,住院时未曾解黑便,但粪便潜血反应仍呈阳性,初步抽血发现有贫血现象,胃镜和大肠镜检查则无明显出血病灶,腹部计算机断层发现空肠(在十二指肠下方)有一疑似肿瘤,强烈怀疑是小肠出血。 建议他接受单气囊小肠镜检查,于空肠发现一个脂肪瘤,且在空肠与十二指肠交界也有一溃疡性肿瘤,大小超过3公分,位置、大小与先前计算机断层描述的肿瘤相同,推测应是出血主因;在以小肠镜做染剂定位,方便外科医师于手术中定位,之后病患接受手术治疗,术后顺利出院。 李炯宏指出,疑似小肠出血病灶可接受血管摄影、核子医学检查、计算机断层,甚至手术中合并内视镜定位及诊断,但这些检查的敏感度及准确度、对病灶定位的准确性、术前诊断等,均不能让临床医师满意;胶囊内视镜发明后,可对肠道进行连续8小时摄影,记录小肠影像,并经由专家判读。 但胶囊内视镜的影像质量、诊断率、定位效果会因拍摄角度、肠道皱褶及蠕动等因素而打折扣,近年来,发明了双气囊小肠镜和单气囊小肠镜,藉由气囊帮助,让内视镜得以进入更深位置,几乎可检查完整小肠,可与胶囊内视镜互补作为诊断与治疗的利器。  我要网络挂号 →彰化秀传纪念医院肠胃内科
我要在线咨询 →肝胆胃肠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