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正好是夏至,从中国传统24节气的循环来看,也意味著夏天正式揭幕了!夏季高温多湿的气候,正是细菌和霉菌滋生的温床,各种因此导致的皮肤局部发炎病变也相当常见,此外,因皮肤曝晒紫外线的时间增加,长期下来不但引起灼伤,甚或会出现雀斑与皱纹现象,更严重者甚至会造成皮肤癌,提醒民众不要大意。
书田诊所整形美容科主治医师黄季怡表示,夏季门诊中常见患者对于长时间不愈合的伤口、皮肤边缘界线不明显的肿块及突然长出或是突然变大的皮肤肿块,误以为是一般的湿疹或皮肤发炎而自行买药来涂抹,殊不知如此一来不但让小病酿成大病,更错失皮肤癌治疗的先机。
一名78岁的男性病患,一年多来因胯下常会搔痒且会起疹,加上皮肤也有脱屑及轻微疼痛感的情况,本来以为是湿疹,自行购买药膏涂抹治疗,不料患部皮肤病变范围逐渐扩大,就医后经切片检查后证实罹患皮肤癌。
还有一名82岁的老妇人,脸颊左侧长出化脓性的突起肿块,原以为是一般的疖子(毛囊炎)而不以为意,却未警觉到以她的年龄是不会有疖子问题,在自行使用药膏处理两个月后,局部皮肤更加速恶化溃烂,皮肤切片检查也证实罹患皮肤癌。
另外,72岁的女性耳后长出一突出黑痣,36岁的男性前额长出突出白斑,经切片检查后同样确定为皮肤癌。
一般来说,临床上皮肤癌可分为基底细胞癌(40%)、上皮细胞癌(25%)、恶性黑色素癌(10%)三种类型,常见症状千变万化可能为皮肤表面小、平滑、发亮或带蜡状的硬块,也可能是红色硬块,或出血结痂型,甚至有时只是扁平、粗糙、乾涩或鳞屑状,一般情况下并不会疼痛,九成好发于身体暴露部位,如脸、颈、上肢等。
黄季怡强调,皮肤癌的发生主要与紫外线过度曝晒有关,国内外统计资料显示,好发于中老年族群,男女比例约为2~4:1;但统计也显示,其实在青少年阶段,许多人就已在不知不觉中累积一生大部分的紫外线照射量,且越年轻的细胞越容易受伤,显见皮肤癌的发生年龄并不只局限在高年龄层族群。
在治疗方面,若是早期皮肤癌的面积不大时,以外科手术切除或免开刀的液态氮冷冻疗法,往往是可以根除的,但通常到了晚期时,就必须动大面积的切除手术及皮肤移植,视情况如何再决定是否要施以放射线治疗或化学治疗,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治疗困难度。
由于早期皮肤癌的症状不痛不痒,且对外病征表现千变万化,不易引起注意,黄季怡呼吁,炎炎夏日民众应多长留意手臂或前臂是否有不正常的肿块,手掌及脚掌的黑痣,注意长期无法愈合的溃疡伤口,有特殊病史者更需随时注意皮肤变化状况,有家族皮肤癌病史者,也要随时观察痣的生长情形。
所幸多数的皮肤癌化过程相当缓慢,加上皮肤是人体表面积最大的器官,其覆盖在身体表面,便于观察,成为对环境伤害的第一道防护网,因此谨记「预防甚于治疗,勤观察多发问,小问题快解决」秘诀,掌握Five Do--ABCDE原则─对称(Asymmetry)、边缘(Border)、颜色(Color)、大小(Diameter)、隆起(Elevation) ,有皮肤问题时,应尽早请皮肤科专科医师诊治,并减少过量紫外线照射机会,相信必能减少皮肤癌的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