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每年约有1,500万名早产新生儿,在台湾,每11个新生儿就有1个是早产儿,早产并发症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预防早产及降低早产儿死亡或残疾风险,国民健康署呼吁掌握「适龄婚育」、「戒菸、酒、槟榔」、「有早产征兆尽快就医」3原则。 依据国健署出生通报统计资料,国内早产儿发生率由95年至104年皆维持在8.5%至9.4%之间,以104年2万33名早产儿为例,其中产母为20岁以下、35岁以上生出早产儿比率较高,其它早产常见原因,尚包括多胞胎妊娠、母亲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抽菸、饮酒及药物使用等。 国健署104年出生通报资料发现,在产妇年龄分组中以25-29岁的活产早产儿(小于37周)比率7.5%为较低;产妇年龄小于20岁生出早产儿比率为11.9%,35岁以上随著年龄增加,生出早产儿比率随之增加;35-39岁为11.6%、40-44岁为14.0%、45-49岁为31.3%、50岁以上则为46.7%,显示20岁以下或高龄产妇生出早产儿比率均较高,适龄婚育可降低早产的比率。 研究显示,菸(含二手菸)、酒、槟榔会增加怀孕妇女面临流产、早产、死产及出生低体重等风险;另国健署统计104年孕妇第3孕期接受产前健康照护卫教指导服务结果,发现准妈妈们自我评估「不清楚」问题中,第1名为「早产征兆」(占2.02%)。 若准妈妈出现类似早产之征兆,包括阴道出血、腹部闷痛、持续子宫收缩、破水等,应尽快就医,或有罹患妊娠糖尿病、子痫前症及高血压等高危险妊娠孕妇,应选择就近的中、重度级急救责任医院接受诊治或安胎,并选择设有新生儿加护病房的医院待产或生产;曾有早产经验的孕妇,也应及早作好待产或生产计画,降低早产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