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连假即将来临,往年的监测资料显示,每到中秋假期,全国急诊腹泻就诊病例百分比与就诊人次都呈现明显上升,疾病管制署提醒,民众与亲友团聚、聚餐之余,应注重良好个人、饮食卫生习惯,掌握「勤洗手、生熟食分开处理、食物烹熟再下肚」等原则,以避免肠道传染病或发生群聚感染事件的风险。 依据疾管署资料显示,近4周全国急诊腹泻每万人口就诊率(2.40、2.55、2.38、2.43)缓升,但0至6岁年龄层幼童上升较为明显,该年龄层近4周急诊腹泻每万人口就诊率分别为8.03、9.06、8.83、9.48,实验室监测资料显示可能感染病原主要为轮状病毒与沙门氏菌。 往年的监测资料显示,每到中秋假期,全国急诊腹泻就诊病例百分比与就诊人次都呈现明显上升,以近3年为例(2013至2015年),中秋节当周全国急诊腹泻就诊病例百分比均较当年中秋节前一周明显增加,年龄层来看,除65岁以上长者上升幅度较小外,其余各年龄层均明显上升,民众须提高警觉。 疾管署表示,若食材不新鲜、未低温存放过久或未彻底烹熟再食用,将容易造成腹泻等肠道传染病,食用未充分加热的蛋类,可能会有沙门氏菌感染的风险;生食受污染水域生产的贝类,因贝类具有浓缩水中病原物质的特性,容易感染到多种致病原,如诺罗病毒、肠炎弧菌、霍乱弧菌等。 疾管署呼吁,连续假期期间,聚餐烹调应确保食材新鲜、生熟食分开处理、避免食用未充分加热的食材,并落实正确勤洗手;旅宿、餐饮业者务必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有症状者应停止处理食物,并于症状解除至少48小时后才可上班;连假外出时,应特别注意个人及饮食卫生,如有不适需尽速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