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一名出生19天的男婴,平时以哺餵母乳为主,并搭配市售水解配方奶,日前因解出血丝便并带有黏液送医,由于婴儿血便并不常见,经仔细询问婴儿病史后,小男婴的母亲想起数日前曾食用虾子等海鲜料理,粪便检查亦无检查出常见的致病菌,因此诊断为过敏性肠炎,经餵食高度水解配方奶后症状缓解。 台大医院新竹分院小儿肠胃科戴季珊医师表示,婴儿血便可能原因包含肛裂、蛋白过敏、感染性肠炎、坏死性肠炎、巨结肠症、肠扭转、肠套叠、甚至是凝血功能相关疾病,其中以肛门周围裂伤破皮和蛋白过敏最为常见。 蛋白过敏引起的肠道疾病表现,包括吸收不良、生长迟缓、呕吐、血便、以及贫血,此过敏反应可以影响整个肠道系统,上自口腔黏膜,下至直肠肛门,都有可能产生局部的病灶。 戴季珊指出,蛋白过敏结肠直肠炎最常见出现在2至8周大,甚至可能早至1周大时发生,临床上对于怀疑此病症的患童,是去除可能造成免疫反应的食物来源,通常血便的状况可在3天内改善;蛋白过敏结肠直肠炎超过一半的个案来自于纯母乳哺餵的婴儿,其次是使用牛乳或大豆蛋白为基底之配方奶的幼儿。 纯母乳哺餵的妈妈,仍可以继续哺餵母乳,但须避免食用牛奶、鸡蛋、鱼、甲壳贝类、坚果、花生、小麦和大豆等;而以牛乳或大豆蛋白为基底之配方奶哺餵的病童,可以优先考虑改以母乳餵食;至于对上述治疗皆无效的婴儿,可选择使用高度蛋白水解的配方奶。 资料来源:http://www.24drs.com/Daily/article.asp?x_no=9597&page=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