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近期腹泻疫情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疾病管制署提醒,暑假虽已结束,校园也是肠道传染病好发场所,民众仍应注重「餐前便后勤洗手、不生食及不生饮、生熟食分开处理」等良好饮食卫生习惯,以减少疫情或群聚感染事件发生的风险。 依据疾管署疫情监测资料,近期急诊腹泻就诊总人次呈缓升趋势,近4周全国急诊腹泻就诊总人次分别为5,299、5,628、5,989、5,583;急诊监测资料显示0至6岁儿童近4周急诊腹泻每万人口发生率分别为6.92、7.93、8.82、8.55,上升幅度显著,可能感染病源主要为轮状病毒与沙门氏菌。 疾管署指出,肠道传染病主要透过粪口传播,食用受病人排泄呕吐物污染的水、食物,或吸入呕吐所产生的飞沫而感染,常见症状为腹泻和呕吐,并可能有头痛、发烧、腹痛、肌肉酸痛等症状,大多患者通常可以完全恢复,婴幼儿、年长者、免疫功能不良者及需长期照护者,可能导致脱水及电解质不平衡,需特别注意。 疾管署提醒,轮状病毒好发于6岁以下婴幼儿,预防方法为如厕后、进食或准备食物前务必勤洗手;病患污染的衣物、床单应立即更换;环境(如:马桶、门把)和器物表面如被污染应用漂白水擦拭(1,000ppm);处理患者粪便、呕吐物前应戴上手套与口罩,用漂白水消毒(5,000ppm)后再冲入下水道,并彻底洗手。 此外,民众聚餐烹调应选择新鲜食材,注意食材的卫生与保存,避免食用未充分加热的蛋、肉类,或生食贝类水产品;生熟食应分开处理,并落实正确勤洗手;有症状者(尤其是餐饮业厨工)应停止处理食物,尽速就医在家休息,并于症状解除至少48小时后才可上班。
|